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4-04-09&code=009&xuhao=3
我很少向人提起我奶奶,并不是我已经忘记了她。而是在这岁月的长河里,我们习惯了忙碌地奔波和琐碎地生活,很多时候无暇扣响记忆之门。直到那天,我在学校的崇文大讲堂里,聆听了中国纹样学者、广西艺术学院黄清穗老师讲述少数民族服饰的纹样,我就突然想起我奶奶了。
我的故乡在美丽的富川瑶族自治县,我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也是个典型的瑶族女性。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勤劳,也有瑶族女性的美丽。她养育了三个儿子,我父亲排行老二。
我父母在我上小学之前一直是两地分居,父亲在南宁一所大学里教书,母亲则在这个城市最边远的一个畜牧研究所里做科研。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城市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时候,他们也仅有周日能见上一面。为了解决父母当中单独一人照顾我的难题,奶奶便离开了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担负起照顾我的责任,所以我是奶奶带大的。
我三岁的时候,跟着我父亲在大学里生活。奶奶就承担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弥补了我童年缺少母亲陪伴的缺憾。例如在我父亲每晚外出巡查学生上晚自习,我又特别渴求父亲留下来的时候,奶奶便给我讲故事、陪我玩耍,安抚我睡觉,给予我安全感。我一直记得那些夏天的夜晚,我和奶奶坐在窗前的书桌边聊天,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的书桌上,风吹过我的脸庞,远处隐隐约约传来蝉鸣和蛙叫,我和奶奶聊着聊着就睡着了。
奶奶没有念过书亦不识字,可她肚里的故事却不少。她会给我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讲巧媳妇智斗地主老财,讲很多这样有趣的民间故事。最让我着迷的是,她可以整段整段地唱戏文给我听,虽然那时的我也不怎么听得明白,但就觉得那腔调真是好听。常常是她在做着针线活的时候,随口就唱上几句,长吁短叹,曲调优美抒情、柔和婉转,就仿佛那富江之水,缠缠绵绵又娓娓动听。
奶奶其实是个温婉、细腻又爱漂亮的女性。虽然那时我们家境贫寒,但她的衣服都是淘米水浆洗过的,衣服永远挺括、干净而整洁;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髻盘得紧致,发丝熨帖、平整而光滑。她收拾好她自己,也收拾好我们家,并最大限度地想方设法充盈它。为了给我们补充营养,她就在院子里养鸡养鸭,种点蔬菜改善我们的伙食;她说孩子要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才好长大,就跟左邻右舍讨些碎布头,剪成半个巴掌一样大小的三角形,一块一块地拼出对称的几何图案,给我缝出色彩艳丽却又丝毫不显杂乱的漂亮枕套,纳上几双绣花鞋垫……奶奶的手真是巧啊,她缝过的地方几乎看不出针脚,她做的鞋垫又好看又舒服。
研究少数民族纹样的黄清穗老师说,各族劳动人民把寓意吉祥的龙和凤、飞禽走兽、太阳和花朵,凡是他们认为美好的东西全部都绣在了服饰上面,所以那些服饰看起来色彩丰富、图案繁多,他们是恨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一切都给予儿孙的。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我奶奶没有学过美术,但按照她自己的理解,她把自己觉得最美的色彩和祝福都缝进了针线里,把满满的爱都给了我们。我父亲说,“若是在老家,奶奶还可以给我们用织布机织布哩”。我说,“可惜了,我奶没有女娃,这手艺算是失传了”。我现在想,虽然手艺失传了,但好在对家人的爱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记得小学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个孩子发了好些糖。在学校,我把糖揣在口袋里,忍着没吃。回到家,赶紧分奶奶一半。我奶奶起初不肯要,说让我吃。可她经不住我磨,还是收下了。看着奶奶收下了我的糖,我才放心吃自己的糖。又过了些时日,我的糖早吃光了,奶奶看我嘴馋了,居然变戏法似的从她口袋里摸出几颗我之前分给她的糖给我吃。我才知道,奶奶也舍不得吃,专门留着给我了。
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父母也想方设法地调动工作凑到了一起。奶奶曾回过故乡又再来我们家,但终归渐渐苍老,体弱多病。到了1994年,她思念故乡盼着叶落归根想回老家,我们也就顺着她的心思。送她回去之后,我也曾在某个暑假回故乡看她,但不曾想那山高路远的一见便是最后一面。
再回去时,已是清明踏青时节。我走在村里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上,想象着奶奶那佝偻的背影和缓慢的步伐,那在故乡最后的时光,她心里应该是自在、愉悦的吧。我想起她时,忍不住哼起她曾轻轻吟唱的调子,我不知道她临走时还记不记得那些年在城里和我度过的时光,她有没有也很想过我。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温暖的台词:“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记忆是生命的延续,只要有人记得,亡者就不会真正死去。我在奶奶坟前给她点起香火,风吹过眼前的山坡,目光所及,尽是温柔的绿色,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色彩中也饱含着星星点点的花朵。我知道春天花会开,奶奶一定也知道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