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出版发行推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     编辑:贾琦艳     来源:中国理论网   发表于: 2023-04-10 11:22  点击:

https://www.ccpph.com.cn/ccpph_syds/ccpph_dsydzx/202304/t20230410_367639.html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为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传播好中国气候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贡献,2023年4月8日,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出版发行推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案例书稿参编单位的代表,以及政府部门、高校、媒体、企业、社会组织、智库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

 

  会议开幕式首先举行了《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一书的出版首发式。五家主办单位领导——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润泽、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代表吴海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于伟平参加了仪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主持了开幕式。

  此书是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特聘君武荣誉教授郑保卫担任主编,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近期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为参加《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出版首发式的主办单位领导合影)

在随后的主办单位领导致辞环节,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传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席专家郑保卫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对参与书稿写作、编辑和出版的老师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十多年来始终关心和支持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工作的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启正、解振华、陈雨露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杜祥琬院士等表达深深敬意和感谢!他指出,此书的出版凝聚着所有关心和支持气候传播的合作伙伴们的心血。书中收入的70多个典型案例,全面反映了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和智库等气候传播行为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开展气候传播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实践探索;集中展现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成效和所作出的贡献;客观再现了发生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的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活的精彩故事。他希望与会者能够学习和借鉴这些典型案例所提供的经验,并且充分利用会议搭建的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凝聚思想共识,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做好气候传播,真正使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形成“大气候”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图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勇在致辞中对郑保卫教授及其团队表达了谢意。他表示,气候传播是一个深度嵌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领域。过去这些年,我们在气候传播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各位同道、同事,以及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密不可分。郑老师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开创了气候传播项目,后期到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担任院长后仍然对此热情不减,继续工作,取得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他个人学术上的成就,也是他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科建设,和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的贡献。郑老师是我的长辈,也是我们学界的先进。不管他在哪个年龄段,我所看到的他都是一直保有热情、冲劲,以及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爱。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现在正面临关键时刻,有这样的前辈老师在前面,我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新闻学院会把气候传播研究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并且要做好。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在致辞中对郑保卫教授和气候传播项目表示致敬和感谢。她指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气候传播实践是“顶天立地”的,一方面它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意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做了很多政策研究与理论引领工作;另一方面它扎根中国大地,在中国气候传播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产出了许多成果。郑老师是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他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学术资源和精神财富。我们会坚持把气候传播项目做下去,努力团结一批新骨干、新成员,共同把项目做大做强,使其成果的辐射面更大更广。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润泽教授致辞)

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受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委托,代表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致辞。他表示郑保卫老师在2017年12月受聘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于2018年3月组建了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致力于探讨气候变化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努力融通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取得了很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面临诸多负面因素和暂时困难,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做好气候传播,以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发行,能够激发人们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更大关注,能够更多了解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精彩故事。


(图为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于伟平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出版社对所有为该书出版做出努力和奉献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郑保卫教授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同时分享了她作为书稿终审的审稿感悟和体会。他表示,中国社科出版社秉承“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和应用”的宗旨,出版了《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这本具有思想原创性和实践指导性的著作,并联合高校学者和社会各界围绕如何做好气候传播举行学术研讨,很有意义。社科出版社愿与全国气候传播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气候变化的朋友一起,共同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为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传播好中国气候声音作贡献!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于伟平致辞)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主持开幕式)

在大会发言环节,《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一书副主编、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红代表案例写作组介绍了案例书稿的编写过程及相关情况。她感谢所有为案例编写提供帮助的相关机构和个人,特别是写作组和出版社的各位成员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指出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此书能够顺利出版。她重点介绍了此书的创新之处,例如把原先的“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五大气候传播行为主体加上了“智库”,变成“5+1”行为主体,并协调相关机构和人员共同参与案例写作;把案例写作过程变成了了解气候传播知识、认同气候传播理念、提升气候传播意识的过程,从而丰富了大家对气候传播的理论认识,同时聚合起气候传播的共同体和朋友圈,扩大了气候传播的影响力。


(图为书稿副主编、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红介绍书稿编写情况)

书稿责任编辑、中国社科出版社中社博雅总经理陈肖静介绍了书稿的编辑出版情况。她谈到气候传播既是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理念的公众传播和公众教育,也是关于国际政治的公众教育。郑保卫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举办气候传播边会,讲述中国气候故事,传播中国气候声音,有很多事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此书70多个案例所讲述的气候传播故事,为读者了解我国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和智库在应对气候变化,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作为及贡献提供了鲜活事例。她谈到,通过担任此书责编,深切感受到郑保卫老师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学者投身学术、关注现实的“大先生”精神。可以预期此书的岀版发行,将对中国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起到推动和提升作用。


(图为书稿责任编辑、中国社科出版社中社博雅总经理陈肖静介绍书稿编辑出版情况)

在之后的大会演讲环节,首先由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原执行主任张志强宣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原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院士的贺信。杜祥琬院士在贺信中首先祝贺郑保卫教授新书出版。他表示,过去十年自己见证了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一路成长。他指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传播,可以加深人类共同面对气候问题的认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提高我国气候变化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更好地承担起国际责任,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他提出要做好我国气候变化国际传播,既要让人们了解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务实行动和负责任态度,也要传播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传播建立合理国际气侯制度的正确原则,传播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为气候风险的全球应对做出贡献。现在全球气候治理出现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科学转型过程。因此,他呼吁要加强深度管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同时需要所有人提升意识,投入行动。这是摆在所有气候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新使命,希望各位同仁能够齐心协力,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继续推进气候传播的研究与实践。

随后,7位嘉宾围绕“讲好中国气候故事 传播好中国气候声音”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讲演。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马胜荣教授总结了项目中心1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一是积极推广和建构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公众和智库“5+1”的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行动框架,初步建立起气候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二是积极开展气候传播实践推广活动,包括多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和在国内开展气候传播实践调研;三是在相关高校培养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他建议今后一是要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加强“不可行性”研究,力争做到既消除或减少误解,又正视并尖锐地提出问题;二是要拓宽媒体参与度,尤其需要加强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媒体的参与度;三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形成几个有实力的研究中心或基地,争取尽快形成气候研究与传播的“大气候”。


(图为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马胜荣教授作主题演讲)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根据自己9年来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实践经历,就“国家双碳战略与气候变化”“去煤电与气候变化”“风电资源合理利用”等议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国家制定双碳战略与1+N政策行动体系,其目标就是为了降低碳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气候变化的危害,了解到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是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要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协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此外,由于拥有全球第一的境外煤电项目投资与建设市场份额,我国在国际上受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批评指责,对此我们须借助气候变化国际传播,把我国实行“去煤电”的节能减排做法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及成果讲清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图为生态环境部气候司陆新明副司长作主题演讲)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潘进军,以“促进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作了发言。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章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部署。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方针的实施,都与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息息相关,也对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在生态优先、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掘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极研究出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立法和制度措施,对做好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潘进军司长作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传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题专家组组长李希光,以其独特的记者眼光、学者意识,中国立场和世界视野,从自己1989年初采写的三篇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新华社新闻通稿的实践经历出发,就“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34年”这一主题作了发言。他提出,他在1989年以新华社记者身份写的《地学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中国正面临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中苏科学家将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展开合作》三篇新闻稿,是我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开端。他感谢并祝贺郑保卫教授所作的气候传播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他感慨地说,从书中展示的70多个案例,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应对全球变化的努力从三十多年前几个科学家的呼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形成了科学家、政策部门、新闻媒体、工商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注和追求的事业。


(图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黄浩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社会各界应支持环保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在公民参与、公益诉讼、环保教育、气候适应和应对行动,以及资源回收与利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环保民间组织走出去,参与各类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类国际会议,提出中国方案;民间环保组织应动员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形成一个杠杆的连动作用,推动全国的整体减排工作。


(图为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黄浩明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宣部退休干部詹安玲表示,气候传播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气候传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创新传播方式,紧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制定传播规划,使得气候传播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在国内外更加深入人心;要让气候传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要在新生代和小学生中培养气候传播人才;要让包括在座的现在已经作出成绩和贡献的气候传播专家学者成为“网红”。她预言,当他们都成为“网红”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气候传播果实累累的时候了。


(图为中宣部退休干部詹安玲作主题演讲)

作为气候传播项目发起者之一,付敬以“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志愿者”的身份作了发言,他认为项目中心成立十三年来能够取得斐然成果,离不开它从一开始就坚持的四大策略:“组织起来建设开放平台”的策略、“融入国际一线交流对话提升影响力”的策略、“培养具有强行动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策略和“服务于提升我国气候传播效能”的策略。另外,他针对推动当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两条可行性建议:一是对类似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这样的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策略的国际传播研究机构和智库平台进行盘点,加强经验交流,给予重点支持;二是梳理新时代国际传播中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全球或区域性重点议题,盘点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源,在更多议题中复制经验,建设更多主题引领、跨领域的传播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


(图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志愿者付敬作主题演讲)

随后,来自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企业、智库的代表先后发言。作为气候传播项目发起者之一的原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彬彬回顾了项目中心十多年来的工作。她指出作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家旨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机构与智库平台,项目中心自2010年4月成立以来从总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我国政府、媒体和NGO在气候传播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开启了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的进程。十多年来,项目中心通过提交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工作坊、主题边会和媒体记者培训班等形式,为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智库等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开展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策略建议和理论支持。项目中心坚持在实践中成长,在奋斗中前行,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王彬彬副研究员作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代表发言)

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作为政府机构代表发言。他指出,气候传播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气候变化政策的执行效率。但是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切身感觉没有环境问题直接,另外,气候变化科学层面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因此,气候传播是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气候传播不仅可以使公众了解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应对 气候变化,通过绿色减碳行动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


(图为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作为政府机构代表发言)

中国新闻社经济部商务采编室主任李晓喻作为媒体机构代表发言。她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多侧重于气候知识普及和政策宣导,这些内容往往过于抽象,难以让普通公众感同深受。如果气候传播能够与公众的生活观念、日常经验等紧密连接,就能有效促进其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在当今公众高度分化的社会,应持续探索与不同类型公众进行深度连接的气候叙事方案,推动全民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这方面中新社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把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和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在凸显传播内容科学、系统的同时,用青年人“看得懂”的方式传播;“跳出气候看气候”,在国际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考量气候变化问题,使气候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等。


(图为中国新闻社经济部商务采编室主任李晓喻作为媒体机构代表发言)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作为社会组织代表发言。她指出,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在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可以架起沟通桥梁,促进各方凝聚共识,采取行动。她认为致力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组织类型是多元的,有以政策研究和国际交流见长的智库型社会组织,有立足当地扎实开展地方气候行动的基层社会组织,有深耕气候变化领域多年经验丰富的国际机构,还有推动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联合行动的社会组织网络。她提出社会组织之间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为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作为社会组织代表发言)

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平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作为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创始人,他分享了8年来他们公司在气候影视传播方面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果,介绍了他们主办的世界气候影视大会的运行情况,呼吁大家积极通过绿色影视传播来播撒环保种子,收获碧水蓝天。他认为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可以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发展公益事业的帮手。他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保需要全人类参与,讲好中国民间气候故事,传达好中国民间气候声音,这也是“航都”借助打造“中国(深圳)气候影视大会”平台,做好气候传播的重要使命。


(图为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平作为企业代表发言)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原主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贾峰作为智库代表发言。他表示,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成立27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教育与宣传,气候教育与传播是其工作的重点领域。这些年,宣教中心承办了世界环境日和全国低碳日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活动;承接了“中国加拿大气候变化合作(C5)公众意识提升”项目,编写了针对决策者、记者、教师和职业经理人的气候变化教材,组织了系列培训,拍摄了气候电视公益广告和招贴画,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青年报合作制作气候变化的节目和栏目;拍摄了“世界环保之窗”系列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出版发行;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国内最早的气候变化课程;承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发起了“生活方式绿色化”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从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减少碳足迹。他还介绍了自己参与筹备生态环境部骑行协会,努力做减污降碳先行者的体会。

大会演讲和大会发言环节,由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教授主持。


(图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首席专家贾峰作为智库代表发言)

此后是大会研讨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原副主任钟新,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从哥本哈根到马德里——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年》策划人陈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成员黄河,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书稿副主编覃哲,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书稿副主编苏武江相继作了发言。

钟新教授认为,数十年来,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家对温室效应影响的预言演变为人人可感知的因气候变化加剧的各种自然灾害,从早期的科学问题演变为日益复杂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全民行动和全球行动。案例集萃这本书精选了中国政府、媒体、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智库等多元中国气候行动主体的气候传播案例,凸显了“低碳行为、低碳发展、碳交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气候国际合作”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词。她认为在大国竞争不断加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具有较为广泛国际共识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可以成为推动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交往复苏、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建构、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彰显国际合作价值的关键领域。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发言)

陈玉社长回顾了2020年由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郑保卫教授主编的《从哥本哈根到马德里——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年》一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她表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出相关学术概念,形成自身研究方法,为政府提供资政参考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学术史,它完整记录了气候传播研究在中国从提出问题,到关注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的传播实践及效果,开启了气候传播研究的大门,同时总结了气候传播的经验及成果,探索了气候传播的理规律,展望了气候传播的未来发展,完整、系统地勾勒出了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年从无到有,逐渐“形成气候”的不平凡历程,弥足珍贵。他提出我国应当更加重视学术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这对于帮助后继研究者更好地理清研究来路、明确发展方向大有益处。


(图为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陈玉发言)

黄河教授以“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一起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为主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对于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而言,“共生”是极其重要的核心价值。围绕“共生”有许多气候故事可讲:可以重点挖掘和讲述彰显“中国智慧”的共生故事,书写“中国传奇”的共生故事,抒发“中国情怀”的共生故事,散发“中国魅力”的共生故事。在全媒体时代,这几类共生故事的传播也需要遵循全新的传播规律,展开沉浸式交互叙事、关系网络叙事和全媒体立体叙事,真正让故事鲜活起来、流动起来,促进对话,凝聚共识,激发行动。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河发言)

书稿副主编覃哲在发言中表示,经过一年多的编撰,郑老师的新书终于面世,作为该书的编撰者,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推介会和研讨会。在郑保卫老师带领下,2018年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这几年研究中心成功立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展了多个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组织了多场全国性气候与健康传播研讨会,开阔了研究视野,结识了许多同行朋友,一起见证了“让气候传播真正形成气候”的过程。我本人和研究生团队一起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开展了基层调研与气候传播实践公益活动,为气候传播的研究和实践贡献了绵薄之力。


(图为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财经学院新闻系副教授、书稿副主编覃哲发言)

书稿副主编苏武江在发言中指出,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环境恶化,谁都难逃厄运,但气候领域的“公地悲剧”却依然严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这本案例书的诞生,是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所扮演角色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诠释。案例中所讲述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故事,中国各级政府、各行业企业、媒体、公益组织、智库的气候传播故事,以及各地民间人士的气候传播故事,无不蕴含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而这个理念正是破解全球气候治理“公地悲剧”的良方妙药。


(图为新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书稿副主编苏武江发言)

大会研讨环节由中原气候传播研究所所长、新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祁晓霞教授主持。


(图为中原气候传播研究所所长祁晓霞主持大会研讨发言)

最后,郑保卫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发言。他概括了此次会议的特点:规模小、层次高;人数少、能量大;研讨深、效果好。他说这次会议虽然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但却汇聚了国内气候传播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和各方面优秀代表,大家借助研讨会提供的平台,结合气候传播案例集萃一书的出版,就如何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传播好中国气候声音,把握好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策略,进行了深入研讨,发表了真知灼见,凝聚了思想共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真诚希望各位朋友能进一步认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所要承担的艰巨任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共同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努力使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


(图为研讨会会场)


(图为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自左至右:于伟平、潘进军、周勇、马胜荣、郑保卫、陆新明、李希光、王润泽)


(图为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发言嘉宾合影)


(图为书稿主编郑保卫与副主编和出版社领导、编辑合影)


(图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骨干成员合影)

编辑:贾琦艳

上一条: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气候传播新书出版发行推介会在北京举行

下一条:郑保卫:《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国气候传播案例集萃》出版发行推介会暨气候传播研讨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