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x.news.cn/2022-07/21/c_1128850491.htm
吹芦笙、织苗锦、制作苗族银饰……7月8日至10日,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赴融水“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融水梦呜苗寨,体验非遗制作工艺,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传承情况,以及梦呜苗寨通过产业拉动扶贫的举措和经验。
团队合影
据了解,梦呜苗寨是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以民族风情展示和民俗休闲体验为特色,把苗族村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传承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旅游新路径,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芦笙听苗乡:芦音妙绝生生不歇
苗族婚嫁表演
上午9点半,梦呜苗寨的表演队正在带领游客体验抛绣球、选婿、拜堂等民俗活动,据表演队队长潘杰辉介绍,2018年,35位表演队员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搬进梦呜苗寨,他们均为干洞乡的贫困户。对于他们来说,芦笙表演不仅是增收的渠道,也能传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
非遗手艺人马贵光展示制作芦笙的过程
在梦呜苗寨的“大苗山芦笙制作坊”内,一排排制作精美的芦笙和组装工具整齐地摆放着。非遗手艺人马贵光正在制作芦笙,他是家族第三代传承人,从18岁开始学习制作工艺,距今已有26个年头。“这门手艺可不能在我这丢咯!”马贵光说。当前,马贵光已有四十多名徒弟,下一步他计划招收更多的学徒,将芦笙制作手艺发扬光大。
苗族服饰和银饰:披戴在身上的苗族印记
“苗族银饰太漂亮了!”在苗族银饰非遗体验馆内,同学们被精美的银饰吸引住了目光,发出感慨。据了解,该体验馆是集苗族非遗银饰制作体验、产品展示、传艺培训、加工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工艺传承和研学基地。
实践团队采访非遗传承人马贵兵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马贵兵是该馆的创始人,自幼跟随长辈学习苗族银饰制作技艺,17岁便能独自打制银饰。凭借着做工精巧、图案优美细腻等特质,马贵兵的作品曾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
在马贵兵的带领下,同学们在非遗体验馆中参观极具苗族特色的银饰,并亲身体验了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
穿戴着苗族特色服饰的姑娘
村民们正在制作亮布
学院师生还观看了当地织锦和亮布的制作过程。据了解,苗族织锦以自由灵活的装饰纹样为主,主要用于背带盖、被面、床单等,也可用于镶嵌衣领、衣袖等。制作亮布则是用天然原料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家家户户织锦布,苗寨处处锤衣声,成为融水苗乡独特的风景线。
威斯尼斯人wns888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银健就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梦呜苗寨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当地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挖掘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的细节,推动非遗文化传播。